文章資訊分類
中國五大名瓷之歷朝代專用官方瓷製官窯 -上篇
中國五大名瓷之歷朝代專用官方瓷製官窯 -上篇
官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(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)之一。後宋代的五大名瓷之一,在除去柴窯而加入鈞窯,諸如:官窯出戰戟、這種瓷器和 汝瓷、哥瓷、宋鈞瓷、#定瓷合稱中國五大名瓷。
窯是北宋大觀、政和年間,官府在汴京(今河南開封)開設的瓷窯場,後世廣意上官窯意指由中國曆代政府營建,為其燒造瓷器的窯場,所生產的陶瓷供宮廷所用。
官瓷”是一個特定的特謂,專指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梁所設的官窯所造瓷器,青瓷釉色晶瑩惕透,有開裂或呈冰片狀,粉青紫口鐵足是其特色。
南宋渡江後,江北名窯均毀於戰火,景德年前,賜江西昌南鎮名“景德鎮”,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設浮梁瓷局,除皇家專造外,還將戰爭中俘獲的所有陶瓷業工匠均發配到昌南居。
後經過近千年的發展,這個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嶺土資源的昌南古鎮,正式成為中國官窯的集中地,千年窯火一直延續至今天,營造出一脈獨具特色的昌南盛世。
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窯之外,亦有遼代官窯、明代官窯等。官窯產品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,客觀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藝術發展,#清乾隆之後,官窯起自唐,一是指貢器,一是指官廠。官窯多有貢器,少有官廠,採取的形式是“官監民燒”,燒出的瓷器,“千中選十,百中選一”,進貢給統治階級,#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。官窯產品也就逐漸沒落了。
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,如唐景隆初,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。到了元代則設局,以提領監陶,後改為本設總管。他們燒出的“景德年制”,“樞府’等款式的瓷器,分別稱為“景德窯’,“樞府窯”等。
官窯之謂,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。就廣義而言,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,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。
#在宋代瓷器中,官窯即是一種專稱,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(汴梁,今開封)和臨安(今杭州)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,故又有“舊官”和“新官”之分,前者為北宋官窯,#後者為南宋官窯。
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。相傳北宋大觀、政和年間,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,專燒宮廷用瓷器,即北宋官窯,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底,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,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。
時至今日,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,仍有不同說法,一般有三種說法: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;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;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,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。
從元世祖忽必烈設置“浮梁磁局”,到清朝覆亡,景德鎮是元、明、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,官窯制度在這裡延續了632年,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、規模最大、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。
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絶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,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、年代最可靠、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“地下瓷都”
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,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。器多仿古,主要有碗、瓶、洗等。胎體顯厚,胎骨深灰、紫色或黑色,釉色有淡青、粉青、月白等,釉質瑩潤溫雅,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,#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。底有文釘燒痕,有“紫口鐵足”的特徵。
南宋時先後設立了“修內司窯”和“郊壇下窯”。南宋官窯器,胎為黑、深灰、淺灰、米黃色等,有厚薄之分,胎質細膩。釉面乳濁,多開片,釉色有粉青、淡青、灰青、月白、米黃等。因器口中施釉稀薄,微露紫色;而採用刮釉墊燒時,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鐵色,故有“紫口鐵足”之稱。
明代採取“官辦民燒”的形式,開始有官廠,專燒進貢的瓷器,也稱景德鎮御窯廠,特派廠官,經費出自地方,編役人夫,設窯達五十幾座,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。
瓷器燒製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,不論在燒製工藝,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,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,如 #永樂甜白、#永宣青花、#成化鬥彩、#嘉萬五彩等瓷中翹楚。
永樂帝在位時,景德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,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製承上啟下,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,上承宋元,下啟康乾,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,仿製元代的典型器物外,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。
燒製成永樂甜白,青花,釉裡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,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,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,使之更賞心悅目,為後來的 #成化鬥彩,#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製奠定了基礎。
清代是中國製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,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。受等級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,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的款識在題寫上也有一定的慣例,同時又新開創了金彩、墨彩、琺瑯彩等題寫工藝,而且各種堂名款、花押款、吉語款也更為多樣。
嚴格地來講狹義的“#官窯瓷”又分為兩種,#御窯瓷和官窯瓷。兩種瓷器均由“官家”督造和採辦,所以對民間而言御窯瓷,是指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,在器型、紋飾上均有嚴格的禮儀規定,等級森嚴,均與《車服制》嚴格對應,錯用或擅用均為重罪。,統稱為官窯瓷。但就管理而言,則有非常大的區別。